日期:2018-08-14 | 作者: | 来源:农业部 |
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来,四川省聚焦“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思路,以补奖政策为载体,创新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提质增效。一是发展家庭牧场,推进标准化养殖。阿坝州小金县冯大荣依托补奖政策发展家庭牧场,流转草场5000亩,建暖棚1200平方米,开展牦牛标准化养殖。通过缩短牦牛出栏时间,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2017年纯收入达103万元。像这样的家庭牧场,目前全省已发展了2539家。二是组建现代集体牧场,贫困户抱团发展。川西北牧区通过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广“生产要素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发展集体牧场(联户牧场)197个。理塘县2017年建设集体牧场4个,养殖牦牛1884头、出栏300头,出售牦牛奶3万公斤,实现收益280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950元。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红原县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有社员121户,通过建立基地、畜种改良、分区轮牧、冬季补饲的科学饲养模式发展牦牛奶产业,配套人工种草,拓展新型业态发展牧草产业。年实现牧草销售收入30万元,鲜奶及奶制品收入15.7万元。目前,全省以优良草畜为基础,建成畜牧专业合作社4163个。四是实行草牧旅结合,促进融合发展。理塘县大河边牧场和毛垭草原10户牧户集中连片打造“牧旅风情园”,建设优质人工草地4000余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积极培育以草原观光、摄影、骑游、放牧、住帐篷、吃藏餐、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产业园区,2017年总收入达60万元。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极大改善了高寒牧区畜牧业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了牲畜成活率。甘孜、阿坝两州近三年牲畜因灾死亡率平均降为3.3%-3.7%,仅有前10年牲畜因灾死亡率的1/3。
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四川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在当地农牧民增收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初步形成了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5.2%,比2011年提高5.2个百分点;草畜平衡率88.4%,提高25.4个百分点。2017年,川西北牧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2.5%,比2010年增长4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8元,其中来自畜牧业收入3501元,增加22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