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Now Time

Now Time:
文章正文
令中国猪场老板羡慕/嫉妒/恨的“全进全出”模式存在的四大弊端分析
作者:维尔康    发布于:2016-09-27 08:09:25   
日期:2016-09-26作者:来源:规模e猪



“全进全出”模式在保证猪只健康和猪场生物安全方面的好处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从实际操作和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却有一些劣势。

疾病对猪场盈利能力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使得“全进全出”模式越来越广为认可。尤其是在当下,受到猪流行性腹泻(PED)病毒爆发,非洲猪瘟和其他烈性传染性疾病影响,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都在下滑。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缺点——“全进全出”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企业。借用家禽中“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例子类比,大规模饲养猪只对生产者未必都有经济意义。同样,所有猪一同经历相同周期,对较小的农场未必是可行的。

何为“全进全出”模式?

全进全出模式是指把猪分组饲养,而这种分组贯穿所有的生产阶段。分组按照日龄、体重、生产阶段和体状的相近程度进行。不同分组的动物在猪场内不会交叉混合。每一组的动物都同时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生产,比如仔猪从产房转移到保育舍。一组动物进入下一阶段后,相应的设施设备会彻底空置,并在清洁消毒后迎来另一组动物。

与之相对的,在连续流动系统中,母猪饲养、产仔都是连续的。猪只在饲养过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密切匹配着年龄组那样流转。猪舍也不会完全清空,因为总有猪在交叉使用。

为了避免猪只面对面接触,农场需要设置双线通电栅栏。

从实用角度考虑

全进全出系统是否涉及到所有的设施或猪舍,要取决于猪场的规模。对规模非常大的生产商“全进全出”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有在不同阶段的猪,可以因此保持分组独立,甚至分布在不同区域。这也意味着员工的工作时间和职责可以根据猪的生命阶段进行划分。然而,这对于一个小型农场,就意味着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仔阶段只能发生一次。

全进全出模式下准确的计划必不可少,如果行情形势发生变化,可回旋调整的空间非常小。

全进全出模式管理露天放养的猪也是一个挑战。为了保持分组饲养的进行,农场需要设置双线通电栅栏等物理障碍避免猪的亲密接触。但即使饲养区域可以分开,也不一定能保证有足够的相隔空间来减少其他方式的传染。

从经济角度考虑

全进全出模式下的管理相对困难。

全进全出系统对猪舍的要求也较高。猪舍的大小需要匹配分组的猪群,这就意味着足够大的建设和投入。而这种模式下,猪栏等设施会被空置,生产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原来重视单一栏舍的分离不同,全进全出模式下生产者必须要注意分组分区,这不仅仅意味着空间面积上的隔离。如果分区之间的气流或粪污沟是相通的,那么病原体仍然可以传播。

对于全进全出系统,现金流是一个大问题。实际生产过程中,猪会定期送去屠宰销售,越年幼的猪越容易染病。基于这种前提,在全进全出模式下,一个小单元内,比如仔猪在保育舍染病,因为年龄和体况相似,死亡率非常高,所以经济方面造成的损失会一直持续到母猪下一次产仔。而如果保育舍内的猪年纪有所穿插,则意味着那些年龄较大、不易感染的猪会存活下来,从而产生全年稳定的收入现金流。

从生产性能角度考虑

全进全出模式下,动物在每个阶段都要一起转移,如果单元内个体间的均匀度比较高,那么没有问题。对于单元内体质较弱的个体,转群前的一到两周内很难有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营养,而一旦转移到下一个阶段,他们将更难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发挥生产力。相反,其他那些体质较强的个体可能会消耗掉比他们所需要的更多的饲料。

从健康角度考虑

传统智慧认为全进全出系统打破了疾病的传播链,从而得以预防疾病。但这样饲养的仔猪做好未来在暴露环境下接受病原体刺激的准备了么?显然,它们能从母体获得一部分抵抗力,但在威胁不严重的情况下,猪与环境间存在低风险的细菌循环,也许对它们未来的抵抗力更有好处。

结论

全进全出模式在养猪生产中有诸多优点,例如减少疾病传播、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性能等。然而,这种模式也有缺点,尤其是对小型的生产者。这种模式下,准确的计划变得至关重要,而当行情变化时几乎没有可调整的空间。全进全出模式本质上是为平均体况的猪设计的,体质较弱的猪可能最终不得不折价出售,而体质较强的猪可能浪费了许多饲料和成本。

Copyright©2001-2015 SiChuan WeiErKang|Shu ICP for 05013551